01

2021

-

07

喜迎百年华诞 | 法制盛邦彭中飞:凝聚人民的力量走向辉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黑暗的探索中,在流血牺牲、励精图治的百年奋斗中走进胜利,走向辉煌。皆因其能凝聚人民的力量,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成就伟业,这笔者在学习党史活动中收获的感悟。


【摘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黑暗的探索中,在流血牺牲、励精图治的百年奋斗中走进胜利,走向辉煌。皆因其能凝聚人民的力量,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成就伟业,这笔者在学习党史活动中收获的感悟。

 

【关键词】统一核心 信念纽带 力量源泉 根本保障 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为什么孙中山之后,国、共两党都要建国治国,国民党却最终败于共产党?因为国民党的主义和组织都不被中华民族所接受。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认为:“简单地说,在社会基层,国民党所依靠的是地方精英,即地方绅士,而共产党则直接依靠农民,直接把中共的治国理念转达给了人民”,可见民心聚散是国共两党成败的标杆。

 

政党的凝聚力,是党通过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对所代表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及其对社会政治生活、公共权力或政府产生的影响力、说服力,“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的伟业突出地体现如下几点对人民力量的凝聚。

 

一、以毛泽东思想形成凝聚力的统一核心

建党初期,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也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是由于我们党的幼稚和不成熟,尤其是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致当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向人民发动突然袭击时,党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使革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共产党人从失败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接连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建立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然而,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思想的统治排斥了毛泽东正确思想,使革命遭受损失,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的统治地位,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列主义的军事路线,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成为我党政治上逐渐成熟和凝聚力开始形成的标志。

 

遵义会议后,党内并未彻底清除“左”倾根源,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展党内整风运动,彻底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为全党深刻认识和理解。

 

1945年4月,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七大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凝聚力正式形成的里程碑。

 

二、以共同理想联结凝聚力的信念纽带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凝聚社会力量的基本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先进科学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把我国 56 个民族、13 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1927年朱德带领着八一起义的革命军南下广东,在潮汕严重受挫,到达赣南安远天心圩时,部队士气低落,处境极为险恶。一无供给,二无援兵,前途一片渺茫,一些经不起如此考验的人,不辞而别,叛变投敌。部队由原先的1500多人锐减到七八百人,朱德召开了军人大会,他动员大家无论如何不要走,紧接着他回答了郁结在大家心中的问题:“1927年的中国革命,等于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 1905 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 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现在也是黑暗的,但是黑暗同样遮不住光明,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革命就能成功。”朱德这番激情澎湃的讲话,极大的鼓舞了起义军的将士们,陈毅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则更加坚定了军心,士气也开始逐步恢复。正是这次天心圩整编,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信念,使得部队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引兵进驻井冈山地区,面对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部分官兵对井冈山艰苦生活的悲观情绪。“红旗到底得打多久”的疑问,郁结在井冈山军民的心中。

 

林彪在 1929年末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新年贺信》,信中,认为“中国革命高潮不会很快到来”,同时建议毛泽东不必去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主张采取“比较轻便的游动游击方式”来“扩大政治影响”。这封来信引发了毛泽东的深思,因为此信不光是林彪的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一种思潮。因此毛泽东决定回信一封,帮助林彪转变思想,借以来教育全军将士。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闽西古田写了《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党内通讯(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复林彪,并印发全军。信中,毛泽东针对林彪等人的悲观主义,提出了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想法,“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思想,使得党、红军和人民的革命信念更加的坚定。

 

之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很快发展成 3 万多人。到 1934 年土地革命高潮时,中国共产党员的人数上升到了 30 万人之多,当年的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俨然成了燎原之势。

 

革命时期的延安,比起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国统区来说,条件艰苦得多,但是全国很多人才,不顾敌人的封锁线,冒着死亡的威胁,毅然来到延安。其中包括很多著名人物,比如丁玲、郑律成、冼星海、聂耳、艾青、萧军、萧红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共产党员。因为在当时,选择了延安,就等于选择了党; 选择了抗日救国的正义事业。人心齐,泰山移。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法西斯,赶走了帝国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其中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竺可桢、李四光、吴有训、钱三强、钱伟长等等。实际上,他们中间的一大批人已在欧美学有所成。回国后的他们,很多加入了我党,并积极指导、推动我国在数学、科技、军事、航天等事业的飞跃发展。他们和整个华夏民族,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抗震救灾、抵御外来干涉势力、共同拼搏创新,取得各方面的重大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人民群众视为凝聚力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因为人民群众从来都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这个根本的和唯一的宗旨,决定了人民军队具有许多一切旧军队所没有的本质属性、精神力量和独特优势。毛泽东出席普通士兵张思德的追悼会的演讲,写成了《为人民服务》不朽名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要求。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问题,于是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揭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序幕。随后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并制定出《井冈山土地法》,领导根据地军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推翻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贫苦农民获得了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土地,在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抬了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为中国共产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中国工人阶级增加了牢不可摧的合作伙伴,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四、以组织纪律铸造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著名的三湾改编奠定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典范 。1927年9月29日,当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永新境内的三湾村时,减员较为严重,人数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的混乱。党未能切实地掌握部队,加之雇佣兵思想的根深蒂固、连续的作战失利和行军过程的异常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在这种情况,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了中共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

 

“支部建在连上”,是三湾改编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对无产阶级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创造。“支部建在连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后来毛泽东也总结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湾改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在当时奠定了新型的官兵关系,在部队内部中实现了政治上的团结,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技术与战术,改造和锻炼了党员干部。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铸造出深得民心的队伍。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率部队上井冈山之前,为了部队在上山之后能与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发生,在荆竹山“雷打石”处第一次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同年10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位于江西赣州南部的信丰县城时,面对官兵思想混乱、士气低落、军心不稳、军纪松弛的严峻局面,开展了“信丰整纪”,南昌起义部队逐渐走向团结统一,组织纪律性得到加强,维护了党和军队在群众的形象。

 

1928年1月2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城时,由于部队分散活动,纪律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革命军有的战士借了老百姓的门板和稻草没有归还;在许多同样的门板中,又往往弄错,睡过的地方也没打扫干净等;更有甚者,有的战士动不动就烧房子。针对这些情况的发生,毛泽东在遂川县李家坪,召开了全体革命军指挥员大会,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正因为毛泽东和前委及时地颁布了“六项注意”,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分兵时,才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爱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六项注意”后来完善成“八项注意”,成为我军的重要行动准则。

 

五、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重大现实意义

经过建党100周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反复曲折的探索,中华民族终于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苦难走向辉煌,当前增强党的凝聚力,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凝聚力越强,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拥护度越高,对党的归属感越强,对党的目标任务越支持。

 

三是激励大家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凝聚力越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理想信念就越坚定,以此吸引广大民众对党领导的事业更向往,更热衷,更投入。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为人民服务,1945年

[2]梁建华,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内涵分析,2013年

[3]王志力,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核心领导地位的确定,2018年

[4]张健彪,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认识——重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省思,2020年

[5]余伯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6]莫华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形成,2001年